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最大视频网,91精品导航在线网址,欧美黑人巨大性极品hd,电影天堂高清,色91视频

新聞動態

立足新起點,開創新局面
详细内容

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規劃 (2020-2035年)的批復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通知精神,加快全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發揮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支撐作用,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外部形勢及存在問題

(一)發展基礎

濟南市以打造“四個中心”、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目標,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快推進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助力山東、濟南新舊動能轉換。

1.總體發展勢頭良好,規模和服務主體數量不斷增加

科技服務業快速穩步發展。2018年全市科技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19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0億元,科技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111家,上市企業31家(主板1家、新三板26家,新四板4家),瞪羚企業21家,誕生了山大地緯、中磁視訊準獨角獸。創業孵化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等領域市場主體數量均超過百家。先后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等稱號。濟南高新區躋身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全市科技服務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領域門類較為齊全,服務內容和行業業態日益豐富

全市科技服務產業門類齊全,形成了涵蓋研究開發、技術轉移轉化、檢驗檢測、創新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服務體系。

——研究開發服務方面。擁有51所高等院校,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407家,海外研發機構41家。涉及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

——技術轉移服務方面。擁有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備案機構105家,其中,國家技術轉移轉化示范機構11家、山東省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43家、濟南市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51家。省市共建的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和科技金融服務中心落位濟南科技金融大廈。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主體作用日益加強。

——創業孵化服務方面。擁有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61家、眾創空間178家、海外孵化器5家。浪潮集團“雙創”示范基地是全國唯一一家大數據領域的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濟南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聯盟和濟南眾創空間發展聯盟成立,集聚科技型企業3000余家,入孵企業年度總收入達到50億元,創新服務水平和資源整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

——檢驗檢測服務方面。擁有入庫檢驗檢測科技服務機構306家。設立濟南地區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入網單位300家,入網儀器3190多臺(套),涵蓋濟南95%以上科技領域。濟南高新區獲批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

——知識產權服務方面。2018年獲批中國(濟南)知識產權保護中心。2019年獲批“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擁有知識產權服務機構280家,服務內容涵蓋知識產權咨詢、知識產權代理、訴訟維權等領域。2019年全市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9件。

——科技金融服務方面。濟南科技金融大廈聚集63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引入中關村“評、保、貸、投、易”五位一體科技金融新模式,構建本地化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省市聯動設立科技風險補償金,出臺《科技金融風險補償金管理實施辦法》,與26家科技合作銀行簽署合作協議,調動科技合作銀行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3.空間集聚特征凸顯,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效應明顯。

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章丘區創新創業載體、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轉移等領域發展優勢較為突出。濟南高新區依托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重點發展創業孵化、技術轉移轉化、知識產權服務、研究開發及檢驗檢測服務等領域,創新創業資源豐富。歷下區依托濟南科技金融大廈、中央商務區、燕山大廈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濟南CBD“人才之家”等載體,形成以金融、科技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市中區擁有山東出版集團、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出版公司,建有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山東科創大廈、濟南市“互聯網+”創新創業綜合示范園等平臺載體,科技普及宣傳教育服務具有一定優勢。章丘區規劃建設“中意高端前沿產業園”、“院士谷”、“雙創”人才基地、國際人才城等創新創業平臺,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為齊魯科創科創大走廊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外部形勢

當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平臺經濟、分享經濟、智能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經濟蓬勃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科技服務業發展面臨新機遇、新趨勢、新要求。

1.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科技服務業日益受到政府高度重視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科技服務業產業規模達到8萬億元,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詢、科學技術與普及和綜合科技服務業9個領域。2015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貫徹國發〔2014〕49號文件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將科技服務業作為支持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2017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印發《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的通知,集中突破發展十大千億產業,將科技服務業作為全市十大千億產業之一,加快構建上中下游密切銜接,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集群,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支撐區域創新發展。

2.科技服務業是創新創業生態重要組成部分,黏合研發和創業影響創新創業生態走向

當前創新創業生態已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力量,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成為引領區域跨越發展的關鍵。科技服務業是創新創業生態中技術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的紐帶,專業性、市場化的科技服務機構越多,科技服務能力越發達,標志著生態越成熟。科技服務憑借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第三方智庫、風險投資、天使投資金融機構等服務主體彌合從應用到中試環節的斷線,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創新創業提供服務,促進新企業、新產業形成。

3.新舊生產方式面臨換場,獨角獸、場景的主動培育是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新競爭點

新經濟是一場生產方式的革命,未來將進入新經濟建設階段,將完成新舊生產方式的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換場思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獨角獸、場景是未來生產方式換場的標志。“獨角獸”引領新經濟,成為生產方式先進性的直接體現。在新經濟時代,企業發展呈現“創業企業—瞪羚—獨角獸—龍”躍遷式、非線性、爆發式成長路徑,在科技服務業領域誕生出創新工廠、匯桔網、36氪、豬八戒網等一批爆發式成長的獨角獸。場景取代傳統實驗室,成為新經濟創新創業重要轉點。場景是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吸引眾多的類型企業集聚、是新技術創新中心,集聚產業鏈,促成跨界創新、是新技術的價值網絡,支撐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成就高科技獨角獸企業的重要利器。

4.平臺化是科技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數據化、智能化是科技服務未來發展的方向

新經濟時代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科技服務逐步向平臺化、數據化、智能化發展。平臺化是科技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互聯網與科技服務產業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對資源的組織能力越來越強,線上線下融合模式(O2O)、第三方云平臺、服務外包/云外包、眾創、眾包、眾籌等科技服務平臺模式不斷涌現,誕生了西安科技大市場、科集網等眾多平臺化企業。數據化和智能化是科技服務未來發展方向,科技資源通過云服務方式,由靜態、孤立的要素資源變成一種可在線、共享、交易的服務資源,科技資源數據相對標準化,隨時在線可以實現調用、共享;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與科技服務融合,基于海量科技資源大數據,推動數據資源匯聚、整合、共享,實現科技服務資源數據資源標準化,在專利智能分析、智能投顧、專利智能撰寫等領域涌現若干智能化科技服務模式,誕生了墨丘科技、摩羯智投和文先科技等智能化科技服務機構。

(三)存在問題

1.科技服務業總體規模較小,對產業創新支撐能力不足

全市科技服務業總體規模不大、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機構數量不足,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較少,技術交易不夠活躍。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科技咨詢處于發展階段,發展參差不齊。

2.科技服務類企業偏小偏弱,中高端專業人才短缺

全市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科技研發、創業孵化等領域缺少國內知名、國際一流、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大型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缺乏高端科技金融服務人才、專業化運營人才和國際化視野人才。

3.科技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低,運行機制尚不健全

部分科技服務機構尚未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機制,部分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仍依附于政府或國有企業,以公益性或半公益為主提供服務,社會化與市場化程度較低。同時,受體制機制制約,部分掌握科技服務資源、具備科技服務能力的機構或人員并沒有實現與市場接軌。雖已布局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尚未形成綜合化、專業化、網絡化的科技服務平臺。

二、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營造雙創生態、服務產業創新”為主線;堅持“開放共享、協同發展”,“市場導向、政府支持”,“重點突破、示范帶動”,“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四大原則;以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孵化載體平臺,提升科技服務創新能力,招引一批高端化、專業化科技服務主體,豐富科技服務新業態為兩大抓手;重點實施科技服務生態構建、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科技人才智力引培、高端品牌塑造提升四大工程。加快構建服務機構健全、產業鏈條完整、組織形式新穎、投入渠道多元、區域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務業體系,將濟南打造成為國內外一流的科技創新名城,助推新舊動能轉換新突破。

(二)基本原則

開放共享、協同發展。堅持以開放思維引入國內外領先的科技服務資源為濟所用,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強化部門協同、市區聯動,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合力。

市場導向、政府支持。堅持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科技服務業,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作用,提升科技服務業市場化水平;發揮政府方向引導、政策支持作用,營造良好的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

重點突破,示范帶動。聚焦科技服務業重點領域,做強優勢產業,培育新興業態,發展高端環節;重點培育一批服務機構集中、資源集成、功能完備、產業集聚的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形成輻射帶動作用。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應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整合科技服務資源,推動技術集成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發展新型科技服務業態,推動科技創新與服務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將科技服務業發展成為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結構優化、支撐有力、創新引領的科技服務體系,使科技服務業成為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快增長,壯大規模。到2022年,全市科技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500億元,R&D經費占比達到2.90%,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00億元,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到500家,海外研發機構達到70個,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106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34件,將科技服務業打造成為促進科技經濟結合關鍵環節和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引擎。

——高集聚,建設集群。面向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創新資源和產業結構,以齊魯科創大走廊為引領,以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為核心,打造五個創新能力強勁、科技服務支撐顯著,國內具有一定特色和影響力的科技服務業集群,形成互動頻繁、聯系緊密、運作高效的科技服務生態體系。

——全服務,打造品牌。依托重大創新平臺、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等創新資源,推動一批科技服務業創新示范項目,打造一批功能齊全,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綜合科技服務平臺,培育一批主體功能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科技服務龍頭企業和提供高端服務的科技服務機構,全力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濟南科技服務品牌。

——育新業,創新模式。重點圍繞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培育一批數字化、平臺化科技服務新業態,形成若干科技服務業發展新模式;在資源共享、人才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探索具有示范作用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各類科技服務主體活力充分激發,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重點發展指標

1.png

三、產業發展重點與措施

(一)聚內鏈外,深化發展研究開發服務

以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歷城區、章丘區、長清區等研發機構集中、科教資源豐富優勢,重點布局組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引進一批大院大所、承接一批大科學計劃,探索構建“資源+技術+產業”協同創新共享模式,提升研究開發服務水平,形成研究開發服務集群。

1.打造一批創新創業共同體

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核心,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示范樣板,發揮濟南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批引領產業發展、服務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創業共同體。

打造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任務的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以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山東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山東中科院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搭建山大系、中科院系的全方位對接平臺,探索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對接模式,樹立全省合作樣板。

打造以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任務的創新創業共同體,服務省十強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的前沿布局,建設以量子產業技術研究院、現代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在量子通信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寬禁帶半導體產業形成對全省的研發、人才支撐。

打造依托大科學裝置的新型創新創業共同體,以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為載體建設超算及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國內最重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創業高地,集聚海爾、海信、浪潮等相關團隊,形成服務全省的人工智能產業。

打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創新創業共同體,以齊魯軟件園開發平臺、韓都衣舍電子商務孵化應用平臺、精品鋼產業技術研究院為載體,探索對成熟園區和傳統產業的提升,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模式的典范。

圍繞量子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前沿性、關鍵性、共性技術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研究,提供高端人才引進、檢驗檢測、標準制定、企業孵化等公共服務,培育一批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的上市企業,催生一批原創性新興產業,著力構建“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為一體化的科技創新研發鏈。

2.引進一批大院大所

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強力實施大院大所招引工程。招引中國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大院大所來濟設立研發機構,吸引一批高精尖科研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地,培育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支持引導大院大所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工程、省市產業發展計劃、濟南產業領域科技需求,圍繞科技創新服務提供科技項目推廣、技術難題攻關、科技規劃等支撐。

3.承接一批大科學計劃

以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創新鏈提升需求為導向,依托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承接一批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重大研發平臺建設。參與齊魯腦計劃,打造國家級大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承接云計算工程,打造國家北方大數據中心;承接量子通信計劃,建設中國量子谷;參與基因組學計劃,打造植物基因編輯公共技術平臺和產業基地;打造國家級智能裝備制造研發平臺、國家級寬禁帶半導體與發光材料實驗室;布局建設人工智能與空間安全和醫養健康領域山東省實驗室,聚焦服務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加速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

(二)提質增效,優化發展創業孵化服務

結合垂直重度孵化、新型孵化、跨境孵化新趨勢,堅持專業化、體系化、品牌化發展原則,面向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章丘區、長清區等區域,重點布局建設專業化創業孵化載體,提升孵化器專業服務能力,優化提升國際高端雙創資源鏈接水平,探索國際化創新創業合作,完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打造品牌化創新創業活動,營造本地創業氛圍,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

1.建設一批專業化創業孵化載體

推動本地龍頭企業建設眾創空間,以“專業設備+產業鏈資源+創客項目”模式為創業團隊提供科研設備、檢驗檢測、小試中試平臺等硬件設備及供應鏈對接、研發設計、產品推介等服務。依托齊魯軟件園開發平臺、韓都衣舍電子商務孵化應用平臺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相關專業孵化器。引導浪潮、韓都衣舍、博科生物、豬八戒網等平臺化企業圍繞電子信息、創意設計、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開展“孵化+創投”、“互聯網+孵化”、“孵化+教育培訓”等新型多元孵化模式。

2.打造各類品牌化創新創業活動

承辦濟南市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山東省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活動。利用微信平臺、自媒體平臺等線上推廣渠道。加強創業成功典型案例宣傳推廣,激發企業、人才創新創業動力,開展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的社會化評價。

3.推廣中意“2+2+2”國際化合作模式

承辦第十屆“中國-意大利創新合作周”,推動中意創新創業合作及科技資源精準對接。建設中意科技創新孵化器,與意大利知名科研院所、創新研究院等開展創新合作,重點引進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領域相關企業入駐孵化器。借鑒中意“2+2+2”合作模式,與海外創新高地開展合作,促進本地孵化器融入境外創新合作網絡,為在孵企業提供國際資源對接渠道。

(三)主動布局,加快發展技術轉移服務

搶抓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重大機遇,以濟南高新區、歷下區等區縣為技術轉移重點承接區,圍繞濟南產業技術創新需求,以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為導向,打造一批技術成果交易機構,提升技術轉移服務能力。

1.打造一批技術成果交易機構

依托高校院所與第三方技術轉移機構探索共建以技術輸出為主要運營方向,具有技術評估、成果推介、知識產權綜合性功能的獨立法人技術轉移機構。鼓勵技術轉移機構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作價投資等形式與企業開展合作,加強市場化運營,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支持技術轉移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展企業技術需求征集,為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跨領域、跨區域、全過程的技術轉移集成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轉移轉化。

2.加快推進濟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

加快推進省市共建的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濟南)平臺建設,以科技成果評估鑒定服務、掛牌交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科技金融服務、園區落地服務、技術經紀業態培育服務為支撐,集聚駐濟高校院所優質資源,打造濟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6+N”平臺。

3.構建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系

構建實體和網上技術市場健全,專業技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橫向縱向聯通,銜接國內外技術轉移轉化機構,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發展,覆蓋全市各區縣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格局。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推介會、校(院)地科技合作論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區縣直通車、企業高校院所行等活動為抓手;以駐濟高校院所為網格化服務點,掛牌交易平臺為基礎、科技金融為助推、技術轉移轉化機構為媒介、高端技術轉移人才為紐帶,構建產業(企業)、學術界、科研、科技成果轉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等創新要素融合,政產學金研服用融合發展的濟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體系,形成全社會參與、協同推進、開放多元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交易長效機制。

(四)集聚整合,提升發展檢驗檢測服務

以濟南高新區檢驗檢測服務集聚區域,打造特色檢驗檢測服務集聚區,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推動檢驗檢測市場規范發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檢驗檢測體系。

1.打造特色檢驗檢測服務集聚區

依托濟南高新區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國家產業計量中心基地、國家級檢測中心山東省醫藥科學院等現有檢驗檢測服務機構設備、人才資源等優勢,布局若干檢驗檢測認證特色產業園。

2.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

統籌規劃全市檢驗檢測服務平臺,融合檢驗檢測、分析試驗、標準研制等,提供分析、測試、檢驗、標準、認證等全鏈條服務。依托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公用網,促進創新券作用發揮,對中小微企業購買檢驗檢測專業化科技服務給予政策補助。

3.推動檢驗檢測認證市場規范發展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與標準化機構。構建“互聯網+”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與標準化質量支撐體系,發揮互聯網在質量技術基礎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構建質量信用標準、產品標準、檢驗檢測、質量溯源、質量保險“五位一體”檢驗檢測質量服務平臺。

(五)引領示范,強化發展知識產權服務

圍繞濟南創建高水平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和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為目標,以提高知識產權服務水平為核心,以中國(濟南)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為支撐,以濟南高新區、濟南經濟開發區為重點區域,突出服務創新主體方向,堅持“聚機構、建平臺、塑環境”發展路徑,促進知識產權與科技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濟南市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持續激發知識產權服務需求,促進本地知識產權服務供給與需求相匹配,打造知識產權服務新格局。

1.持續引進培養知識產權高端機構與人才

加大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引進培養力度,鼓勵本地綜合性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業務多元發展,引進國內外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覆蓋從研發到運用、從確權到維權、從運用到保護的全產業鏈服務。加快濟南市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2.搭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

優化升級濟南市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體系,高效對接國內外專利數據資源,搭建開放共享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網絡,打造國內領先的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濟南特色平臺,實現“線上大平臺、線下大市場”全方位、全過程、多元化知識產權服務。

3.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加快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完善涵蓋司法、行政、仲裁、調解和社會自律的知識產權大保護體系。發揮中國(濟南)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作用,優化企業維權程序,強化一站式知識產權快速維權與保護協作,整合糾紛調解、侵權分析、監測預警等多領域多環節服務資源,建立多元化、一體化、國際化知識產權維權服務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六)資本集聚,創新發展科技金融服務

以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等金融服務機構集聚區布局打造科技金融生態體系,推動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1.打造科技金融生態

依托國際金融城、山東新金融產業園重點引進保險總部等傳統機構,經緯中國、賽伯樂、軟銀中國等為代表的國內知名私募機構,打造傳統、新興及金融服務配套三大產業集群,構建濟南科技金融生態。依托濟南科技金融大廈完善“評保貸投易”五位一體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形成集金融服務、成果轉化、技術交易于一體的區域性科技產業服務中心。定期向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科技金融相關企業進行產品的培訓、宣傳和推廣。

2.推動科技金融產品服務模式創新

鼓勵金融機構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科技小額貸、投貸結合、投保貸聯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科技金融產品。鼓勵濟南融資租賃企業與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開展融資租賃業務。面向濟南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委托貸款、貸款擔保、貸款貼息和擔保費補貼等方式提供融資擔保服務,與市場化擔保公司形成互補,激勵市場化投融資機構向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風險性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融資服務。發揮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引導金融資源服務創業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解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七)統籌兼顧,協同發展其他科技服務

圍繞創新發展需求,培育科技咨詢、科學普及與服務、綜合科技服務業等科技服務業,著力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業產業體系。

1.科技咨詢

引進一批綜合性、專業性科技咨詢服務機構,重點扶持模式先進、資源聚集的科技咨詢服務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提升科技咨詢行業整體服務水平。支持科技咨詢機構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線上咨詢、眾包咨詢等新模式,打造網絡化、集成化、標準化科技咨詢服務體系。

2.科學普及及服務

發揮省、市科技館科學普及示范作用,支持有條件的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場所免費開放,開展公益性科普服務。引導科普服務機構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拓展科普傳播與信息服務,發展科普文化創意產業,帶動模具、科普展品等相關衍生品發展,打造特色科普品牌基地。

3.綜合科技服務

以推動濟南十大千億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科技服務機構效能為導向,構建以綜合性科技服務平臺為核心、特色產業服務平臺協同發展綜合科技服務體系。探索以合作、共建、聯盟等方式集成各類技術創新、創業投融資源,建設集科技成果匯集發布、科技創業投融資服務、技術交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技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圍繞創新發展需求,培育科技咨詢、科學普及與服務、綜合科技服務業等科技服務業,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業產業體系。

四、產業空間布局

圍繞濟南市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求,大力優化科技服務業空間布局,明確強化功能定位,開展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務業集群。

(一)構建“一廊、三核、多點”總體布局

按照“關聯功能集中、產業專業集聚、土地集約利用、區域聯動發展”布局,構建“一廊引領、三核驅動、多點支撐”的總體布局。

“一廊”。齊魯科創大走廊。依托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超算及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大生命科學工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載體建設,集聚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資源,引領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

“三核”。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三個科技服務業核心發展區。該核心區創新、創業、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平臺載體和企業主體資源豐富,匯聚全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對科技服務業發展具有較強的驅動力。

“多點”。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槐蔭區、長清、歷城區、章丘區、萊蕪高新區。各區縣科教、技術轉移等方面資源稟賦各異,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科技服務產業的同時,與核心區科技服務業產生區域聯動,對科技服務業起到重要支撐的作用。

2.png

圖4-1科技服務業總體布局圖

(二)打造五大科技服務集聚區

按照“一廊引領、三核驅動、多點支撐”總體布局,重點打造研發轉化服務、科技金融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和創業孵化服務五大科技服務集聚區。

1.研發轉化服務集聚區

以打造區域性科創中心為引領,圍繞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濟南十大千億產業需求,集聚一批新型研發轉化機構、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和成果轉移轉化機構,打造區域性研發轉化服務新高地。

濟南東部片區以齊魯科創大走廊為引領,以濟南高新區、歷城區、章丘區、萊蕪區等區縣為支撐,發揮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超算及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大生命科學工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集聚效用,重點布局以生物醫藥、量子科技、智能制造、大數據、氫能源等領域為代表的技術研發轉化集群。濟南北部片區以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為依托,加快推進山東科學城、“中國氫谷”等項目建設,重點布局新能源材料技術、智能高端制造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轉化集群。濟南西部片區以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和濟南經濟開發區依托,吸引國內外智能高端裝備、醫療行業知名企業聚集,重點布局以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健康醫療大數據、醫療人工智能、新藥研發等領域為代表的研發轉化集群。

3.png

圖4-2研發轉化服務集聚區

2.科技金融服務集聚區

以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建設為引領,以國際金融城為載體,發揮省會城市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各類金融業態完備的金融體系優勢,打造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集聚區。以產業金融集聚區為依托載體,圍繞銀行、證券、保險等重點行業,鼓勵吸引各類知名國內國際金融機構總部、區域總部或功能總部等落戶,打造傳統金融產業集群。以科技金融集聚區為依托載體,創新金融服務新模式、新路徑,重點引進私募股權、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財務公司、互聯網保險、信托、擔保、第三方支付等機構,提供全鏈條、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務,打造新興金融產業集群。圍繞傳統金融產業集群和新興金融產業集群,扎實做好配套服務工作,重點引進金融要素交易平臺、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信用評級、金融信息服務等機構,打造金融服務配套集群。

4.png

圖4-3科技金融服務集聚區

3.檢驗檢測服務集聚區

以濟南高新區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為核心,依托濟南高新區國家公共檢驗檢測公共服務示范產業園、國家產業計量中心園區等平臺載體,整合集聚優質檢驗檢測資源,推進檢測設備、試驗場地、檢驗技術等資源的共享共用,重點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檢驗檢測服務集群,引導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產業化聚集和集成發展,提升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服務效能。

5.png

圖4-4檢驗檢測服務集聚區

4.知識產權服務集聚區

以濟南高新區為重點區域,以中國(濟南)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山東省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利用濟南高新區知識產權服務企業集聚優勢,圍繞知識產權全鏈條核心環節,重點布局代理、咨詢、運營、評估、法律、財務、金融等各類服務機構,形成涵蓋代理服務、維權援助、信息利用、戰略分析、交易運營等環節的服務產業鏈。引進具有國際資源、視野和國際運營能力的高水平知識產權運營服務機構,構建方便快捷、高效規范的“一站式”服務鏈條,打造服務功能齊全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區域性知識產權服務高地。

6.png

圖4-5知識產權服務集聚區

5.創業孵化服務集聚區

以濟南高新區為重點區域,以濟南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齊魯軟件園、創新谷等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為依托,聚焦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十大千億產業發展導向,布局一批專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加速器,定向引進和篩選創業團隊和人才入駐,開展垂直重度孵化。探索特色服務和商業模式,提升孵化加速載體的專業服務、資本鏈接、網絡支撐、開放合作能力,提高創業孵化質量,打造濟南創業孵化服務中心。

7.png

圖4-6創業孵化服務集聚區

五、實施四大工程

(一)科技服務生態構建工程

打造平臺驅動、數據驅動型科技服務業,加快構建科技服務業應用場景,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業全鏈條服務能力,探尋科技服務業領域新經濟增長點,全力打造濟南市科技服務新生態。

1.打造平臺驅動、數據驅動型科技服務業

探索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平臺驅動發展模式,加快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各類創新創業活動提供科技資源共享、技術創新、產品開發、中試孵化等創新全鏈條服務。支持大企業平臺化發展,鼓勵大企業通過研發眾包、專業化眾創空間、“互聯網+平臺”、企業生態圈等平臺型組織模式開展平臺型服務。布局新業態專業化服務平臺,重點支持發展互聯網金融、在線檢驗檢測、知識產權云服務等新型服務業態。推進科技服務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發展,實現科技服務供應鏈快速運轉與效率提升。

2.加快構建科技服務業應用場景

充分應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依托各類科技創新服務載體,整合開放公共科技服務資源,拓展一二三產業中科技服務應用場景,重點打造面向智慧生產、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領域的創造性應用場景,提升科技服務業發展質量。

3.提升全鏈條科技服務能力

鼓勵“研發+檢測”復合發展、“技術轉移+知識產權”融合發展、“投資+孵化”增值發展等多元業態耦合發展,推動科技服務業融通發展。重點打造具有較高領導力的戰略性科技服務機構,使其與人才、企業形成命運與發展共同體,運用大數據、云服務等信息技術破除信息孤島,做好“挖掘需求、作局整合”咨詢與架構工作,以綜合性科技服務帶動和整合各項專業性的科技服務。

(二)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工程

建立科技服務業“創業-瞪羚-獨角獸”梯度培育機制,精準培育一批成長性較好、行業話語權較大、品牌影響力較強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壯大科技服務業主體力量。

1.開展科技服務業初創企業培育

實施初創企業培育計劃,每年遴選成長空間大、發展潛力優的本地優質科技服務業創業企業進入初創企業培育庫。建立科技服務業初創企業數據庫,強化初創企業的動態管理和考核機制,實時關注初創企業的成長發展。建立和優化初創企業的服務體系,為初創企業提供創業輔助、技術咨詢、項目資助、配套扶持等完整科技創業服務,打造初創企業成長良好環境。

2.開展科技服務業瞪羚企業培育

開展資本推介、項目展示、創業輔導、政策宣講等活動,增強瞪羚企業市場拓展力和影響力。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為瞪羚企業提供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無抵押貸款。發揮濟南市科技服務業聯盟作用,組織瞪羚企業負責人到國內知名科技服務企業交流學習,借鑒創新發展、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

3.開展科技服務業獨角獸企業培育

開展獨角獸、潛在獨角獸政策需求研究。針對獨角獸企業提供包含人才招聘培訓、企業經營管理、政策咨詢等方面的一對一專業化技術服務,重點從品牌創建、項目建設等方面進行指導。

(三)科技人才智力引培工程

發揮人才作為第一創新資源引擎作用,外引內培并重,全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覆蓋領域廣的高端科技服務人才隊伍,為重點產業和社會發展提供才智支撐。

1.引進高端科技服務人才

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重點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以頂尖人才集聚計劃和泉城“5150”引才倍增計劃為抓手,依托山東中科院協同創新中心、山東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平臺載體,引進重點產業領域高端科技服務人才及團隊。強化“人才新政30條” 落實。

2.培養本地科技服務人才

依托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濟南),引導龍頭企業、教育培訓機構、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與山東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濟南大學等駐濟高校聯合培養服務人才,促進科技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快速壯大。

3.建立多級科技服務隊伍

邀請高校導師、龍頭企業高管、科技服務領域高級人才共同成立創業服務導師團,為企業提供專題培訓、技術輔導、專利指導、商業模式打磨等服務。組織科技服務業聯盟走訪團,開展科技服務專項對接活動,收集、發布企業在資本、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科技服務需求信息。

(四)高端品牌塑造提升工程

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發揮科技服務聯盟統籌示范作用,重點對接北上廣深等科技服務業創新高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1.發揮聯盟支撐品牌建設作用

發揮濟南市科技服務業聯盟優勢,以聯盟為載體,推動聯盟內企業聯合共建科技服務業相關國家標準的制定、通過自主創新解決檢驗檢測設備研發、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落地機制等科技服務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攻關。

2.對接北上廣深推動品牌做強

精準鏈接北上廣深等創新高地的科研機構、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組織,吸引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領域優秀團隊與重點項目落地濟南。以常態化項目路演形式舉辦高端專場投融資對接活動,遴選一批具備市場潛力的優勢項目以及潛在瞪羚、獨角獸等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加深與國內一流科技服務業創新高地科技交流合作,聯合舉辦論壇、峰會,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濟南科技服務業品牌。

3.加強國際交流打造優勢品牌

發揮濟南海外人才智力資源優勢,通過技術引進、合作轉化等方式引進國外優秀科研項目成果落地濟南。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舉辦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創業大賽,全球范圍內征集契合濟南十大千億產業發展導向的前瞻性、創新性科技成果與項目,吸引參賽者落戶濟南。

六、夯實六項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工作機制,成立濟南市科技服務業工作專班,濟南市科技局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負責人任副組長,機關業務處室主要負責人、市直有關部門、區縣科技(工業信息化)局分管負責人任專班成員。專班工作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處,處室主要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處室分管負責人為專班工作聯絡員。專班成員根據工作變動適時調整。

(二)完善政策保障

貫徹落實《濟南市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2020-2022年)》,制定出臺《濟南市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意見(2020-2022年)》和《濟南市科技服務產業完善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工作方案》,將科技服務業與我市重點產業緊密結合,逐個行業領域深入對接,細化產業鏈各個環節及相關重點企業,完善具體措施和辦法,推動規劃有效落實。

(三)健全市場機制

抓住技術研發、技術轉移和知識產權等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有序放開市場準入,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支持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科技服務企業發展。鼓勵政府部門將可外包業務發包給專業服務企業,實現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開展科技服務業標準建設與推廣,鼓勵科技服務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實現優質服務的標準化、可復制和大規模市場應用。

(四)強化資金支持

建立多渠道的資金投入體系,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階段參股、風險補助和投資保障等方式,提升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鼓勵大企業、產業組織、個人資本投入到科技服務業發展中來;鼓勵科技企業積極申報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提升國家相關資金在科技服務業發展中的功能作用。

(五)推進智庫建設

建立開放的公共決策體制,聘請科技服務領域研究專家、產業發展研究專家、業內知名企業家、行業協會代表等方面人才,推進濟南市科技服務專家智庫建設,為制定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等重大事項提供支撐。

(六)完善統計調查

依據國家科技服務業分類標準和指標體系,統計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建立完善科技服務業統計報表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組織實施。將本地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作為衡量區域性科創中心建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強化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工作導向。

 


聯系熱線:0532-88983835

                 18553299328

                 18561363979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啟智達創科技服務平臺

地址:青島市高新區

           煙臺海陽市

啟智達創科技服務平臺
備案號:魯ICP備18028588號     公安備案號:37021302000432
技术支持: 拓渠網絡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