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亚洲最大视频网,91精品导航在线网址,欧美黑人巨大性极品hd,电影天堂高清,色91视频

新聞動態

立足新起點,開創新局面
详细内容

濰坊市科技局發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力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方案》

濰坊市科技局發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力

                      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魯發〔2018〕9 )號和《關于印發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的通知》(魯政發〔2018〕7號)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科技廳《科技創新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措施》和全市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暨“四個城市”建設推進會議精神,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支撐引領作用,破除我市創新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結合全市創新發展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引進與培養,為建設富裕文明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強市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二、主要目標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20年,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創新人才作用更好發揮,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機銜接,打造成創新主體活躍、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機制靈活、創新體系完備、創新文化多元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高地,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科技創新投入穩步提升。到2020年,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不斷完善,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8%,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2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5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6%。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總數達到400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國家級頂尖人才達到100人。

創新發展環境日益完善。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明顯增強,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更加暢通,創新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科技金融結合更加緊密,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機制更加完善。

三、重點任務

(一)構建全方位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一是加快十大產業創新中心和十大未來產業技術中心建設。積極推進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商用汽車動力系統總成、8AT自動變速器、生物醫藥等產業創新中心建設,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國內高水平的行業技術研發平臺。進一步規劃量子納米超導新能源技術、空氣懸浮高速風機技術、機器人模塊化關節技術等未來產業技術中心建設,完善十大未來產業技術中心培育建設方案,并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專家論證對十大中心進行動態調整。到2020年建成十大技術創新中心,布局5個未來技術創新中心。

二是加快市工業研究院建設。積極探索創新市工業研究院發展、運行模式。組織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產業發展論證、專家咨詢等,為產業發展破解難題、建言獻策,打造集科技資源匯聚、應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人才聚集的行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發揮市工業研究院公共創新平臺和服務聯合體的作用,積極招院引所、招才引智,通過各種方式,引進共建科研機構、培養引進各類人才,壯大市工研院科研實力。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支撐、聯合高校與科研院所,在重點產業領域布局一批體制新、機制活、特色鮮明、科技創新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行業研究院。為各行業研究院提供平臺建設、項目支持、要素配置等多方位支持,鼓勵其開展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行業發展。到2020年建成10家左右行業研究分院,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研發支撐體系。

三是加快科教創新園建設。集中力量推動齊魯創智園建成濰坊市級科教創新園區,重點推動智慧半島一期、智能制造產業園、產業提升區、醫藥物流園及相關生活商務配套建設,打造全市科教創新資源綜合服務樣板,成為提升中心城區綜合實力和帶動功能的新“亮點”。推動有條件的縣市區做好科教創新園建設規劃,增強科技要素聚集能力。扶持指導濱海大學科技園、諸城超然首新空間等啟動做好濰坊市科創園建設規劃。到2020年,建成3處科教創新園區。

四是發揮各類創新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鼓勵高新區在管理模式、創新政策、資源配置等方面先行先試。圍繞燃料電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優勢產業打造國際動力城、光電城、生命健康城和VR科技城等“產業名片”,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樹立標桿。鼓勵壽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升促建”,爭創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充分發揮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院的技術優勢,積極推動濱海、壽光、昌邑北部沿海地區發展高端化工、綠色化工,打造藍色經濟優勢明顯的海洋科技產業聚集示范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科技園區產業提升工程,鼓勵每個科技園區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五是優化提升傳統科技創新平臺。依托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布局建設、優化提升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傳統創新平臺。推動平臺與國內、國際高水平院校、企業合作,促進平臺創新水平再上新臺階。按照全市創新平臺建設安排部署,每年新建10家以上高端創新平臺,確保完成五年新建50家高端創新平臺任務目標。加大市級創新平臺認定頻次,支持各縣市區開展縣級創新平臺培育認定。

(二)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一是拓寬國內科技合作渠道。探索實行“互聯網+”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體系。瞄準重點產業領域尋突破、抓亮點,梳理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需求,到重點高校院所開展“小分隊、多批次、主題化、專業性”的科技精準對接活動,每年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舉辦6次以上洽談對接活動,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務實合作關系。

二是搭建國際科技高端合作平臺。推動企業“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深入推動濰坊(美國)硅谷高科技孵化器、中以(濰坊)科技轉移平臺等十大科技國際化工程,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

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培育力度。圍繞產業需求,大力引進兩院院士、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泰山學者等高端人才,落實相關政策,完善服務體系,使人才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鼓勵企業、院校加快實施“育才”計劃,筑牢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積極推薦申報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國家“萬人計劃”,力爭每年3人以上入圍。全力做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的申報服務工作,力爭每年5人以上入選。積極落實《關于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濰發【2018】10號),鼓勵各類人才開展技術創新。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以上的,給予1000萬元獎勵;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和一等獎的,給予100萬元獎勵。

(三)培強做大高新技術產業

一是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加大“小升高”、“小升規”培育計劃的實施力度,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積極組織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與評價,努力培育一批“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到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50家。支持濰柴、歌爾等龍頭企業延伸高新技術產業鏈條,真正形成龍頭企業“頂天立地”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擴大企業研究開發費用財政補助范圍,將小微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財政補助范圍由首次通過認定的小微企業擴大到首次認定的中小微企業。充分落實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研發費用按175%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為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優化環境。

二是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細分領域,圍繞全市新舊動能轉換五大傳統產業(現代農業、高端化工、汽車制造、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和五個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金融),進一步明晰產業布局,細化發展路徑,強化統計責任,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推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確保每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力量。

三是積極培育生物醫藥千億級產業集群。強化企業主體創新地位,整合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主動科研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通過強力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和龍頭企業培育等手段,加快膨脹產業規模,力爭2020年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為引領全市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四)實施十大重大科技項目

1、燃料電池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依托濰柴集團,加快推進燃料電池技術和產業發展,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動該項目作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列入央地聯合實施的科技創新項目。加快方案編制和優化提升,強化政策資源配套支持,發揮骨干企業主體作用,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和技術骨干,開展自主研發、技術攻關,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

2、濰坊壽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項目。深入研究科技部對升建國家高新區的具體要求和考察評審重點,進一步修訂完善濰坊壽光國家高新區《戰略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扎實推進山東省蔬菜技術創新中心、壽光市科技創新園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大力引進科技領軍人才,為升建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提供創新平臺和人才支撐。

3、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項目。依托雷沃重工,深入開展智能農機領域的科研攻關、科技合作、技術交流活動,力爭在大功率高端智能化拖拉機關鍵技術、大型高效智能化谷物聯合收獲機械關鍵技術、大型智能化精準變量播種機關鍵技術等智能農機領域關鍵技術實現新的突破,打造國內一流的智能農機技術研發中心。

4、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中心項目。依托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整合重組產業鏈上下游關聯配套企業,加快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公共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不斷提升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整合各方資源,為企業提供創業培訓、財稅法務、知識產權、項目咨詢、投融資等專業化服務。

5、新型高性價比乘用車混合動力總成開發與整車集成項目。以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依托項目各成員單位現有基礎及科研資源,進一步加強項目的統籌調度和管理,充分發揮各單位優勢條件,協調推進項目開發。圍繞后續科技成果轉化需求,打造國際先進的混合動力自動變速器總成智能生產線。

6、生物基增塑劑綠色催化技術及產業化研發項目。依托吉青化工,進行生物基系列材料的研發與生產,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加強生物基增塑劑技術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的建設,聚集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技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加快實現人才-基地一體化進程,提高設備研發、生產的技術水平,構建以技術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科技示范、技術交流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創新體系。

7、移動式3.0T多功能肢端核磁共振整機系統項目。依托新力超導,開展移動式3.0T多功能肢端核磁共振整機研發設計,重點完成磁共振影像終端硬件及影像信號采集、數據處理、圖像重建等系統的研究開發。到2020年實現成果轉化,形成年產300臺套生產能力。

8、環境友好型水壓傳動研發中心項目。依托天瑞重工,開展水壓傳動鑿巖設備的研發推廣。與英國安妮·內維爾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帶領的70人研發團隊建設離岸水壓傳動研發中心,與合肥工業大學聯合開展水壓傳動鑿巖機用高壓泵等國產化的研究,推動產品實現國產化。

9、均相膜制備及其電滲析關鍵技術開發項目。依托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建設均相膜及其裝置生產線,實現均相膜年產量50萬平方米、電滲析裝置年產1000臺(套)生產能力。盡快完成新型電滲析裝置的研究開發,開展電滲析技術在含鹽廢水處理、中水回用、純水制備等領域的應用技術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設。

10、藥明康德生命科學園項目。依托上海藥明康德,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成果在濰轉化,建設國內一流的制劑研發及生物藥、化學原料藥生產基地,推動我市生物醫藥產業在研發能力和規模壯大等方面實現跨躍式發展。

(五)謀劃十大未來技術創新項目

1、虛擬現實技術創新項目。依托歌爾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虛擬現實領域軟硬件的研發設計及工程化研究,開展虛擬現實顯示器關鍵元器件、配件以及集成化產品、外延設備等虛擬現實硬件關鍵技術研發,VR/AR基礎算法、功能軟件、VR/AR服務、交互系統等軟件開發設計工作,推動虛擬現實及相關產業的產品創新和產業轉化。

2、金屬激光增材制造技術創新項目。依托山東礦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山東大學、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針對金屬激光增材制造性能調控技術與裝備的關鍵問題及工藝技術問題開展研究,開發出高質量、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激光增材成形工藝及相應裝備模塊,推進高溫合金、鈦合金、高強度鋼等大型精密整體構件增材制造和工程化應用,使產品綜合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量子納米超導新能源技術創新項目。依托山東威尼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特斯拉及愛因斯坦關于物質能量轉換和引力動態理論引導下,在意大利科學家弗朗西斯科與羅西的冷核聚變實驗基礎上,運用最新的磁引力場理論,對宇宙天體運動能量、冷核聚變、物質融合、暗物質產生的能量進行探索、研究、試驗和總結,力爭三年內,研發出量子超導循環新能源系統、量子能源及其發電裝置,在微電網、分布式供電方面進入初步應用。

4、空氣懸浮高速風機技術創新項目。依托濰坊富源增壓器有限公司,通過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空氣軸承專家合作,攻克空氣軸承技術瓶頸,依托國際先進的研發設計,完成國際上先進研發技術的引進與轉化升級,研制開發空氣懸浮高速風機徑向空氣懸浮軸承。

5、綠色制造生物醫藥材料技術創新項目。依托山東祥維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吉青化工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聘請知名專家組成產業技術專家顧問團,以綠色制造為方向,面向地方發展生物、醫藥材料科技產業的需要,建立共享的科研平臺,建設生物醫藥材料產業科技創新技術育成基地。

6、磁電與超導技術創新項目。依托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電工所等科研單位,建設超導技術創新平臺、高端裝備研發與測試平臺、超導磁共振醫學影像信息系統平臺、人才團隊建設平臺及超導技術應用推廣平臺等,建立醫療診斷和工業磁分離領域的行業標準體系。

7、激光顯示用紅光半導體激光器技術創新項目。依托濰坊華光光電子有限公司,圍繞激光顯示光源的要求,針對短波長紅光LD在激光顯示技術方面的巨大應用前景,解決短波長紅光LD溫度特性差、能量轉換效率低、可靠性差、芯片成本高昂等問題,通過突破材料生長、芯片制造、器件封裝等關鍵技術,研制出高效率、低缺陷、低成本的紅光LD器件,實現年產激光顯示用紅光LD 300萬只/年的生產能力。

8、應用于新一代顯示的Mini LED芯片研發技術創新項目。依托山東浪潮華光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應用于新一代顯示的Mini-LED芯片研發,重點就襯底轉移技術、芯片之間隔離槽的制作工藝、芯片切割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實現Mini-LED芯片的制作,拉長產業鏈條,批量應用于廣告傳媒、體育場館、舞臺背景、市政工程等領域。

9、基于本質安全的連續流微化工工藝開發技術創新項目。依托山東默銳科技有限公司,與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常州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重點解決微尺度下,不同反應體系(氣液體系、液液體系及更為復雜的氣液固三相體系)的分散機理及其尺度效應,為反應器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攻克小試、中試技術難題,并實現產業化示范,實現傳統精細化工技術改造升級,打造山東省精細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樣板和典范。

10、全方位重載多功能激光導航自主移動AGV 技術創新項目。依托邁赫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重點聯合山東大學,利用Kithara軟件平臺,采用兩臺激光掃描儀為導航方式,以視覺傳感器輔助精準定位的結合應用,開發適用于重載AGV的可靠性高、精度高的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和路徑規劃,實現AGV系統的車輛管理、交通管理、調度管理、運行管理、任務管理、通信管理、自動充電功能,以及與MES系統、WMS系統、生產線系統等實現對接,打造柔性、現代的智能物流系統。

(六)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

一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深入推進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將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的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全部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提高科技人員就地轉化科技成果所得收益的獎勵比例,支持科技人員將高新技術成果或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入股創辦科技型企業。進一步擴大“創新券”補助覆蓋面,探索將省級以上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內的創新群體,利用省大型科學儀器共用網入網儀器設備所發生的費用,納入“創新券”補助范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加大對科技類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強化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導入階段的金融支持。設立10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金,針對科技型企業開展成果轉化發生的不良貸款,由合作銀行、省風險補償金、市風險補償金分別承擔壞賬損失的30%、35%、35%。鼓勵合作銀行針對科技型企業出臺特定的金融產品、金融政策。

二是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堅持定向委托與競爭性選擇相結合,建立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機制,實現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化應用示范一體化推進。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和技術實力強的創新型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突出企業在成果轉化以及技術創新方向、技術路線選擇中的主導作用。以市場化投入方式設立重大科技創新基金,采用股權、債權等方式,每年實施10項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掌握一批重點領域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競爭力。適當調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類別,對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優先列入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

三是健全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技術交易市場,建立全市統一的技術創新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強與省級信息服務平臺和技術交易市場的對接,構建區域性與行業性有機銜接的技術轉移組織體系。加大對技術經紀人和專利代理人服務力度。完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大力扶持、規范發展技術轉移、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機構,培育一批中介機構品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七)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一是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適應科技創新發展規律,改革科技管理體制,推動科技管理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各項政策由鼓勵扶持生產為主向鼓勵扶持創新創業為主轉變。探索建立高層次專家參與科技決策及論證機制,增強重大科技決策的科學性。創新科技服務方式,優化提升市科技孵化中心、合作中心等平臺功能,完善“互聯網+科技服務”模式,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

二是強化財政支持科技創新作用。優化整合財政科技資金,重點支持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建設、應用技術研究等。對市場需求明確的技術創新活動,綜合運用股權投資、風險補償、貸款貼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力量支持科技創新。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促進科技與金融的緊密結合。

三是改進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探索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以創新質量、創新貢獻和創新效率為導向,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分類評價,強化對科技計劃和科技項目實施績效的評價,充分發揮科技評價對創新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完善政府科技獎勵制度,重點獎勵重大科技貢獻和杰出科技人才,提高對發明專利轉化應用和重大產業化成果的獎勵比例。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科技局新舊動能轉換工作領導小組,局長任組長,分管局長任副組長,各業務科室科長為成員。建立新舊動能轉換工作臺賬,對臺賬進行細化分解,明確到具體責任科室和責任人。定期督查調度工作進展情況,及時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圓滿完成相關工作任務,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順利實施做出積極貢獻。

二是強化政策保障。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科

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以及關于人才引進、支持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普惠性創新政策體系,確保小微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財政補助、企業研發經費后補助、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等政策落到實處,為全市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是營造良好氛圍。弘揚和倡導自信、開放、務實的創新精神,加大對科技創新典型事例、典型項目、典型人物的宣傳,積極營造建設創新型城市、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良好輿論氛圍、文化氛圍和社會氛圍。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釋放全社會創新潛能,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工程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濰坊市科學技術局

2018年05月22日

 


聯系熱線:0532-88983835

                 18553299328

                 18561363979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啟智達創科技服務平臺

地址:青島市高新區

           煙臺海陽市

啟智達創科技服務平臺
備案號:魯ICP備18028588號     公安備案號:37021302000432
技术支持: 拓渠網絡 | 管理登录
seo seo